当前位置 首页 战争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类型:战争片美国2016

主演:乔·阿尔文

导演:李安

飘雪云1

飘雪云2

剧情介绍

伊拉克战争时期,来自美国德州的19岁技术兵比利·林恩(乔·阿尔文JoeAlwyn饰)因为一段偶然拍摄的视频而家喻户晓。那是一次规模不大却激烈非常的遭遇战,战斗中林恩所在的B班班长(范·迪塞尔VinDiesel饰)遭到当地武装分子的伏击和劫持,而林恩为了营救班长不惜铤而走险冲锋陷阵。视频公布于世让他成为全美民众所崇拜的英雄,然而却鲜有人理解他和战友们所经历的一切。为了安葬班长,B班得到了短暂的休假,因此他们得以受邀参加一场在德州举行的橄榄球比赛。林恩的姐姐因某事件深感愧疚,她希望弟弟能借此机缘回归普通生活。而周围的经纪人、球迷、大老板、普通民众则对战争、卫国、士兵有着各种各样想当然的理解。球场上的庆典盛大开幕,林恩和战友们的心却愈加沉重与焦躁……本片根据作家本·方丹(BenFountain)的同名小说改编。©豆瓣11月10日,下午6点,买了10个淘宝卖的那种玻璃小瓶子。没有什么双十一优惠,主要是为了添点堵。8点,把柜子里的密封袋翻出来,里面是一堆白色的形状奇怪的石头。是我从大堡礁捡来的珊瑚化石。眼睛扫过自己的展示台,死海的泥,冰岛的沙,青海湖边捡的祭祀之羊的头骨,盘算瓶子回来以后再放两个月,等到2月从撒哈拉回来以后,把撒哈拉的沙和珊瑚化石放到一起。
 11月11日,10点去上班,中午本来打算自己去吃个日料自助。但是同事拉着我请我吃鱼。下午3点半,看了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6点超市买了菜,7点回家蒸了4只螃蟹,之后煮了11个黑芝麻汤圆,汤圆里面放了一勺自己做的玫瑰酱。汤圆水变得鲜红。客厅里摆放着明天要去探望病人买的百合花和康乃馨。还没有包装,先找了个瓶子插着。
 有人在微信里跟我打听,哪里可以看120帧,60帧怎么样之类的。老实说,在昨天以前,我都没有听说过这些概念。我当时想,李安果然是神,什么都玩到极致了,现在一抬手,竟然开始在技术上俯瞰众生了。
 我在电影院里止不住的眼泪证明我还是低估了李安。李安还是那个李安,拍卧龙藏龙的李安,拍断臂山的李安,怕少年派的李安,那个在每一句话每一个定格中都透着无限玄机延绵万里的李安。
 他之所以用这样的技术,是因为这部电影需要这个表达方式。就像武侠片需要吊威压,风光片需要无人机一样。这个技术的存在是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这个故事。
 120帧的技术,没有为任何大场面服务,纤毫毕现的是可称之为单调乏味的场景。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甚至连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都真实的像发生在自家附近的巷子口。120帧的技术,让原本遥远的被屏幕隔着的,只能能用上帝视角高高在上的事不关己的看着的故事,变得近在咫尺。
 这就是120帧所表达的,第一个主题。别人的故事,就是你的故事。(李安让“电影”这种上帝视角的表达形式,第一次地,真正变成了第一人称视角。这种代入感是无法用其他手段解决的。)
 中场战事。中场是开始和结束之间的暂停。比利林恩从未离开过伊拉克的战场。
 很奇怪不是吗?我们的生活难道不是淘宝购物,看电影逛超市做饭吗?这个不是才是现实吗?为什么枪林箭雨,生离死别反而成了更真实的生活,连碧昂斯在眼前,都激动不起来了?
 
 是什么夺走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战争更伟大,更鲜明吗?
 不是。庄生梦蝶,何者为幻?人和蝴蝶,在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的,都只是一种存在。德州的日常生活与伊拉克荒漠的下午也是平等的,都只是一种存在。
 端看你生活在了哪里。端看你厌倦了哪里。
 这个答案李安在电影里明明白白说了。通过班长的口,告诉比利。我觉得你是属于军队的。通过蘑菇的口,告诉比利。我觉得这些是因果和宿命。
 有些人属于日常。有些人属于别的地方。
 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活得格格不入,有些人在冒险中获得平静。在比利最后的幻觉中,那些关于回家的说法里,点明了比利的现实属于哪里。
 姐姐哭了,姐姐开车走了头也不回。她是那个家里唯一懂比利的人。她立刻就明白了,比利已不再属于她。其实姐姐也不该是属于日常生活的,但是没有获得一个机会,让她进入属于她的世界。(日子还长,谁知道呢?)
 这是电影表达的第二个主题。
 但是毕竟人是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里,天空大地,日月星辰,没有自己,就都不存在。自己的才是唯一重要的。(世界是围着自己转的。)
 在演出现场的工作人员眼里,美国英雄不过是几个骄傲自大碰巧成名的混混而已。
 混混该挨顿打。没什么不对。
 没什么不对。
 没什么不对。
 因此,在电影里,模仿2004年的那场盛大的庆典的画面中,真命天女连个正脸都没有。(特别建议大家去搜索当时的视频来看,会感叹李安还原视角的能力太强大了。)
 姑娘也是。姑娘在自己的故事里邂逅了英俊的美国英雄。昙花一现的美国英雄。姑娘瞪大眼睛看着比利,RUN AWAY?你是授勋英雄啊。
 看到了吧,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是有一个固定的角色的。如果你不扮演这个角色,那你就无法在她或他的故事里出现。用更直白的说法是,从来不会有人爱上真实的你,他们爱上的是他们眼中的你。
 幸运的是,大部分人的故事都很简单,对其他人的设定很普通,我们自己也很普通。所以进入他人的世界并不难。(甚至可以说很容易。)
 这是电影表达的第三和第四个主题。
 印度教对李安的影响一定很深刻。比利杀死的那个圣战徒,死前喃喃自语手指向天的画面出现了几次。第一次我没懂,第二次我想起来。他在临死前向他的神祈祷。
 比利听到了。这个场面让我想到《国土安全》里的男主角,在伊拉克战争以后秘密地变成了一个穆斯林。如果比利有一天变成了一个穆斯林我肯定不会感到奇怪。
 造物主创造了我们,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生命的解答。我们只能自己找一个说法。有一个说法总比没有说法好。基督教的欧洲,犹太人的耶路撒冷,肮脏混乱的瓦拉纳西,都是这样的一个说法。
 比利妈妈饭桌上的那一巴掌,土豪投资人的买卖理论,都是这样的一个说法。
 关于我们为什么活着的说法。
 
 这是电影的第五个主题。
 除此之外,电影中的每个细节,都有着李安式的智慧。就像少年派中不回头的老虎一样。深刻、简单、戛然而止。像被角色吐槽的“电影高潮”(这类台词其实也反过来在衬托李安想要打破故事和真实世界之间壁垒的用意,也是120帧的用意)中,比利和土豪讨论的“有一点比没有好”的理论,都是这种不着痕迹又回味无穷的李安式的智慧。
 还要感叹一句,李安太会挑演员,也太会调教演员了。男主角身上那种超然的气质正是蝶梦中的庄生。你明明能看到他在你面前,又觉得他离你太远。
 最后,这不是影评,是我的观后感。所以不要来跟我争是否过度解读。我静静地看着那些早已被证明腹中空空的所谓影评人装逼就好。
 (看了这部电影围绕着120帧说事的都是傻逼。你会评价一部武侠电影只说它威亚吊得好吗?)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4-2025 飘雪影院 www.765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