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艺 《人生一串第一季-纪录片》

人生一串第一季-纪录片

类型:综艺大陆2018

主演:内详

导演:陈英杰,刘执戈,金颖,张岳明,赵云泽,李根

剧情介绍

《生命的弦》是中国第一部呈现中国人烧烤情结的故事片,以展示全国各地独特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的500多个传奇烧烤摊。与以往的烧烤节目不同,《生命之弦》非常有市场。它将镜头从寺庙拉到普通的凉亭,真实地展现了乐天的内涵和烧烤的江湖风味。 ……

上:

仔细想想,其实烧烤和纪录片是有共同点的。烧烤,应是人类烹饪食物的始源。试想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也许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森林大火,第一次尝到了熟食,此后,祖先们又逐渐掌握了生火的技巧,从那时起,“烹饪”这件事的基调就被确立下来。而1895年,随着卢米埃尔兄弟首次放映《火车进站》,电影从此诞生,而《火车进站》,现在看来其形式应当属于纪录片,这样它也称得上是电影电视之祖。这样两个各自领域的“鼻祖”,在这个夏天相遇了。

《人生一串》,6集美食纪录片,虽然达不到两者的高度,但你很难不从其身上嗅到《舌尖上的中国》和《深夜食堂》两者的形神气质。看纪录片少,不过我一直觉得纪录片最难拍,因为纪录片本身就是矛盾。无论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片,又或者其他,对于影片来说,在拍摄过程中追求的是“更精确的控制”,唯独纪录片,必须面临“对不可控的控制”。虽然随着技术手段或者导演思维的革新,也不是说现在的纪录片必须如同“摘除导演的纯摄影机记录活动”,但“真实性”依然是核心原则。这决定了纪录片是追求真实与客观的的艺术,但对于创作影像这种活动而言,镜头所有呈现的现实必然又都是创作者主观化了的,所谓的“纪实”之美,恰恰是这种介乎于主观与客观之间,模糊了真实与虚构边界的矛盾带来的。其形式在于尽可能的如实呈现生活,但创作者又想从中提炼故事并进行价值判断或者人文关怀,这样一对矛盾也如影随形,相伴始终。如何处理这种矛盾或许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不同题材不同手段,一个影片基调或许能成为协调二者的桥梁。《人生一串》开场那个特别的画外音,便让人有些意外。不同于往日那些字正腔圆的标准配音感觉,《人生一串》里的配音带着一股粗粝劲儿,夹杂着方言,仿佛一个走南闯北的汉子带着你去见识大江南北的“烤串”杰作。这一变化,立刻使得《串》在喧嚣闹市间扎下了根,弥散出烟火气,影片的基调与“烤串”的气质符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导演才能对现实素材进行自己的再加工,再而去表达。《人生一串》,一串儿人事。敢叫这个名,显然不只为了“拍的好吃”。

让我看片子的人,目的或许有些邪恶,说要睡前看,可能想用产生的饥饿感摧毁我的意志,可惜我深夜一口气看了5集,没看饿。然后我标题党了,也没看哭。不过,“哭”也不是判断标准或者评价体系,哭不哭与好不好没半点关系,所以一个没有勾起我食欲的美食纪录片还能让我连看5集,尤其是前三集,我的确在其中找到了一份“串”给我的思绪万千。

这张图大多数人都见过,一个小伙,一叠烤串,一夜无话,直到暴雨落下,才给了他捂住眼睛的借口。或许这才是我眼中的“烤串”。喜不忘形,悲不纵情。因为“串”这个东西,太小了,它不能作为爆发式的情感寄托,而是一种无处安放后暂时寻觅的歇脚处。这种感觉,在《人生一串》前三集中就被写尽。讲美食的纪录片,如果只是在刻画美食的好吃,那么它就是大众点评;如果只想做“情感表达”,那么它就成了《舌尖3》。“情感表达”是不能超过所拍食物所能承受的重量,《人生一串》前三集恰恰找到了这个合适的重量。烤串和酒很像,能够承担多样的情感宣泄,但不同的是,如果“酒”是释放,那么“串”则多了一份克制,串这种食物本身就是克制的。当它大多数时候受限于一根小小竹签的时候,它永远都带着一份意犹未尽。

所以前三集,在第一集猛力的刻画“串”的好吃之后,用一招“暗黑料理”反过来又夺走你的胃口。片子里当地人的津津有味,你却恨不得快进快进再快进,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相信他是故意的,用这种强烈的刺激让你体会到文案里一直陈述的,所谓“串”之美味,可能就是身边的,熟悉的,故里的味道。这种喜爱,是带有个体性质,个人体验的。

所以到了第三集,导演拍的是“素食”,这一集在“暗黑料理”之后,就像清甜的解药,让观众回想,吃“串”到底在吃什么。“串”承载不起我们的大喜大悲,但生活往往就是一点点小欣喜,一点点小无奈,周而复始,所以我们会去留恋,会去徘徊,就像永远开在小区边最熟悉的烤串店,与其是找美食,不如说是找个慰藉而已。

所以,看完这三集,你难免脑子里翻相片一样一遍遍回忆起烤串经历。于我,能记住的不是一大群人的集体狂欢,而是三三两两,似乎总带着抹不去的孤独气息。这是我对于“深夜烤串”最熟悉的记忆,这种生活真实的小小忧愁恰恰能够被竹签子挑起,现实呈现与导演表达的矛盾被中和,再与粗粝的影片基调融合,与食客情感产生化学反应,三集浑然一体,对于食客而言自成章节,吃已不是重点,为什么吃或许值得一想。后两集的故事,重点转向烤串师傅对于手艺的坚持与“一人一店”对于店的坚守两个方面,导演的表达重心产生了转移。这也是导演聪明的做法,再要去挖食客的感觉,对于吃“串”来说,过重,但对于师傅做“串”来讲,还有很多能去挖掘的。但能不能做的不俗,导演留给观众的答案,便是还没上线的第六集。我个人把《人生一串》分成两个部分,前3集写尽食客,后3集,希望也不要留有遗憾吧。

下:

本来在看完《人生一串》前五集以后,已经写过了文章,没有计划再为《人生一串》提笔。但看完第六集以后,又把我活生生的炸了出来。对于第六集的喜爱,加起来比前五集之和还多,所以,忍不住再专门为第六集写下一点感想。或许因为是最后一集的缘故,制作们似乎放开了手脚,相比前五集的通篇纪实风格,大胆的“玩”起了一些花活,通过剪辑与配乐,使得成片更富有色彩与故事性,第一位出场的“老太太烧烤店”与“时光电影院”相结合,竟有了一种时空穿越的即视感;而自带bgm出场的“风筒辉”,一个长镜头开场,变化快慢速度的摄影一下子突出了辉哥的“放浪不羁”与传奇性。

在这一集里整体加强了人物的传奇性,相比前5集更重视主角的生活质感,这一次做出的变化,一方面放在最后一集可能是导演的尝试,看看效果,了解观众反应;而另一方面,自然是与这集的题目“朝圣之地”的主题相扣,如果不传奇,谈何“朝圣”呢?朝圣,本意有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或者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导演既然有野心在最后一集取这样一个名字,必然,是对“烧烤”的一次完整探索。在前五集中拍尽了肉汁四逸、家乡味道、食客忧愁、生活点点、美食创新、店的坚守以后,我很好奇最后一集到底要讲什么,因为这么“接地气”的纪录片,就怕它最后一集很想“表达”,一下子就全片只剩“导演”。但作为收尾,又必须对整个系列有所整合。而第六集,又一次把握住了烧烤的独特,以“烧烤与食客”起笔,以客与厨的关系贯穿,最终落脚处,是“烧烤与城市”这一命题上。店离不开顾客,但一但店与顾客建立了一种更深的“友谊”时,店在哪也不重要了。在这一集的四位师父都搬过店,后两位更是“四处为店”。前面几集里,“被喜爱的烧烤店”有个小小前提,就是区域性,可能是家乡,也可能是自己楼下,或者某个固定的地方,这一集打破了这种区域性,将区域的熟悉变成为一种顾客与烧烤师父间互相信任的感情,于是,“朝圣”发生了,顾客愿意追随着这家店变迁,因为这里已经不再是店,而是我们最爱说的,片里没提的二字,“情怀”。在这一刻,“烧烤”可以变成任何一家与你曾有情感上共鸣的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于我,是那个陪我度过三年高中生涯的兰州拉面店,一届一届的学生在深夜跳出窗户,躲避着保安与宿管,在学校的栏杆边与外卖小哥亲密配合,护送一碗碗“炒刀削”回到宿舍。毕业很多年过去,吃了很多拉面,但总感慨一句,味道不对。

导演将“烧烤”符号化与情感化,但真情实感,不谈“情怀”,却把回忆空间,交给观众,自己品味。当通过前两位烧烤者将“烧烤”情感与符号化后,导演没有仅限于此处的抒情表达,再进一步,通过两位流动性更大的烧烤者,更指向一批在城市化中,逐渐失去生存空间的“边缘人”。记得刚到上海的那一年,我住的街头在深夜还有一批批炒面,炒饭,以及必不可少的烧烤摊,但一年后,再深夜经过,已经寻不到踪迹。这带有着城市的共性。我们在上一篇文章里,就提到“烧烤”的原始性,且当我们提到“烧烤”、“撸串”两词时,第一反应是“烧烤摊”,虽然越来越多的精品店出现,你可以在店里舒舒服服的吃着烤串,享受着无烟烧烤,但目前我们文化语境中,提到“烧烤”这个词,第一反应依然是那个烟火缭绕的烤架,路边长长的遮阳棚和简陋的塑料椅。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度的都市文明与现代化气息,这种带有原始力量,野蛮生长的“摊贩”,就像曾经顽强生长的野草,面对钢筋水泥也再无办法。只能在夹缝中求以一席生存之地,或者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又或者屈服于现代文明之下,搬进一家家店面,但这样的店越多,我们对于回忆的感慨也就越强,这种曾经的野性烟火气越发难以寻觅。只要越发达文明,就越难回头。同时,经历过前两位烧烤者带给我们的情怀回忆,在此时变成了一种担忧。“我记忆里的那家小店是不是还在,或者多年前就倒闭了?”同时,我们每个人知道,这是城市化发展中的必然,有进步,就必然有淘汰。在此刻,“朝圣”又成了我们越来越多“都市人”的回头,看看我们的来处,看看我们曾经的城市,记忆中最熟悉的模样。这种进步与失落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暂时在炭火中得到缓解,但必然在未来,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不可剥离的伤痕。

人生一串,一串人事儿。不止吃肉,它做到了。我们,7月10日第二季再见!

Copyright © 2024-2025 飘雪影院 www.765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