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艺 《乘风》

乘风

类型:综艺大陆2019

主演:曾乙同,欧阳佳,李政宇,谢祖武,卢惠光

导演:林育塘

剧情介绍

刘柏豪的赛车生涯是从他最爱的电动开始的,靠着跳舞机叔叔给的消息,加上林语晴四处上网收集来的资料,他发现自己最拿手的赛车游戏公司,正在招募赛车手,真正的赛车手,只要在这你真的赛车模拟游戏中获得好成绩,游戏公司就会送这些队员进到赛车车队培训,于是刘柏豪坐上了模拟游戏机,握上了方向盘。画面一转,同样的双手,握着方向盘的刘柏豪已经28岁了,手上开的却是真正的赛车,原来他靠着自己的天份与努力,最终如愿成了职业赛车队的一员,尽管他还不是最亮眼的那一个,但他知道,自己离那天已经不远了。比赛开始的信号发出,刘柏豪踩着油门,看着观众席上的父亲与好友,这一次,他不会再退缩……

(文/杨时旸)

如果不是率先放出那首歌词充满歧义的主题歌,如果韩寒没因为那件事又一次掉入直男癌代言人的泥淖,不知道人们会如何评判《乘风破浪》。

直白点说,被人认为具备弑父精神的韩寒,在《乘风破浪》之中完成了一场与父权的和解。那些盼望着在电影中仍然看到韩寒横眉立目和嬉笑怒骂的观众,意外见证了他给予父亲的微笑,眼泪和拥抱。

从电影本体上讲,这部电影是那种完成度不错,但一切又都止步于此的作品。它没有什么错漏,但也十分中庸,它绝对及格,从故事层面讲,还很有诚意,但只能作为娱乐消费品被用后即抛,不会再激起任何回忆的涟漪。

这个故事有着简单的梦中穿越的结构,和《夏洛特烦恼》如出一辙,搅拌着小镇青年的回忆、堆砌一些20年前的歌星和一切熟悉的符号,再混入一些网络上已经被人熟知的段子,一切成型:笑料三两,眼泪少许,假装残酷青春,实则熨帖暖心,回忆做馅,青春做壳,加一点贫嘴和小聪明,这就是《乘风破浪》的全部了。它符合这个档期观众所需求的一切——只是,知识分子们对于那些所谓的现实批判性的预期落空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那些知识分子观众对于导演韩寒是过多的投入了一厢情愿的想象甚至意淫了。其实,韩寒的形象早已经变了。

最初,他以一个反叛者/弑父者的形象成名。那是少年时代他本人的真诚诉求和外部商业包装苟合的结果。之后,伴随着博客时代,他进而变成了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战士”,所谓“公民韩寒”是定义他那个巅峰时期最著名的定语——对公共事务四两拨千斤的无畏发言,戏谑又凝重,人们甚至盼望他在某个领域内能走得更远,但是这样的盼望从来也没有被落到实处,甚至也未曾得到过韩寒本人的直接回应。

在受众和韩寒短暂的蜜月期之后,大环境迅速地发生了变化。公共空间在收缩,但消费空间在膨胀——尤其电影领域内资本的强势介入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另一种名声变现的机会。

最初,作为写作者的韩寒,是被当做一个批判者接纳的,但作为导演的韩寒,显然是被当做一个IP进行评估的。客观地讲,作为资本方,从盈利的角度分析,漏掉韩寒不去开发他的IP是没有道理的。

当韩寒开始做导演的消息传出之后,人们的期待就已经分裂了。一部分人惯性地盼望韩寒会把电影当做一种武器,这一群知识分子单方面希望他拍摄出那种具备批判性的、高度介入现实的电影,至少,如果他无法具备尖锐的社会属性的话,那么也要奔赴艺术片导演的路径,继续桀骜不驯、卓然不群。但那部《后会无期》却看起来像个莫名其妙又态度暧昧的作品。那几乎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着散碎的结构,自以为幽默但太过尴尬的笑料,粗糙的镜头、转场和剪辑。他想表达情绪,但不太懂得如何通过影像抒发,他想讲述故事,但不太知道如何凭借一个个画面完成一切。但无论如何,那部电影有很多东西仍然悬而未决。但到了《乘风破浪》的时候,知识分子观众彻底失落了,觉得他彻底把电影当做了盈利的工具,而不是批判的武器。

其实,韩寒从未向人们承诺过,自己会继续做一个操持着导筒的战士。

相较于他曾经八面玲珑的专栏,电影的复杂程度要高得多。那不是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涉及多方资本的投入,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审查制度的现实等等。面对这一切,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参与其中的资本方,都不可能允许韩寒在拍摄电影时,成为那些知识分子观众期待的样子。电影对于他,更像是一个项目,一个崭新的大玩具,一种盈利模式,一个热闹的社交圈。其实,这根本没有悬念。那些盼望着韩寒走禁片路线,成为尖锐的地下导演的期待根本就是意淫。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乘风破浪》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并没有什么可意外和慨叹的。这么说吧,那些对韩寒的“前传”并不熟悉的普通观众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应该会觉得不错,它甚至可以算是近期国产电影中的一部中上等之作,有笑有泪有时代转变有命运沧桑,不故作深刻也不成心卖萌,不刻板也不喧闹,还要怎样呢?

一些失落的知识分子捶胸顿足地声称韩寒成为了他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云云。其实,他哪里是现在才变成那种样子呢?他和郭敬明原本就是一币两面,消费主义入口时期的产物,只不过有着两种不同的包装方式罢了。

韩寒从未否认自己作为一个享乐主义者的身份。对于物质,对于爱好,甚至对于女人,他不都是一副大方渴求的样子吗?只是在某个阶段,他另一层批判性的作者身份太过被人强调罢了。他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多做了几个花哨的走钢丝动作,然后,人们就都一厢情愿地觉得他会走得更远。但是,谁都知道,那条更远的路径上充满危险和代价,又缺乏利润,这个时候,韩寒开始变得迂回,开始明确地选择坦途,旁人又能说些什么呢?人们都盼望着目击一个毁灭的英雄,而自己则在安全范围内一边吃瓜一边观看他损毁时的壮烈火光。人们不能答应曾经在钢丝上的人钻进法拉利一骑绝尘。但还是面对现实吧,韩寒从来没想在钢丝上逗留太久,它只是在等车而已。

《乘风破浪》当然有它的问题,比如选角,彭于晏的脸和身材就是一副只有在国外长大才会有的样子,用陈丹青的话说,就是“一张从来没受过欺负的脸”。那显然不是1990年代内地小城青年会具备的气质,那种清澈的孩子气,对一切真实的好奇,灵动,又毫无暮气与恐惧,怎么看怎么虚假。所以说,这一切都只是商业选择,完全是票房意义上的资本考量。

韩寒身上的反叛标签已经剥落殆尽了,如果现在还盼望着韩寒会穿上铠甲,举起长枪冲向风车,那就是受众自己的偏执了。就像在电影中所呈现的一样,他让邓超饰演的那个有着弑父倾向的赛车手代替自己和父权握手言和。那个温暖的微笑不只献给肉身意义上的父亲,更是对世俗世界的示好。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4-2025 飘雪影院 www.765kan.com